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建在广东省汕头市西郊,在206国道2343千米处北侧,即汕头大学路西面桑浦山麓北侧,隶属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辖区。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1988年11月,被列入汕头市第一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
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
 
构造形态
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坐落在汕头市鸡笼山上。标志塔高13.6米,底宽30米,由基座、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组成。标志塔基座为天坛式,分三层,第一、二层,各高1.33米,各分九级台阶,顶层高0.30米,只一级台阶连接平台,平台铺上花岗岩石板,并从东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铺设一道黑线象征着北回归线。平台围栏高一米,塔位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。
 
标志塔支柱为两个“北”字型承重水泥支架,以钢筋混凝土柱为依托,镶上磨光的汉白玉石片。高8.60米,不论从那个方向望,均呈明显的"北"字,突出北回归线主题。地球模型在标志塔的上部,由支柱支撑,直径5米,球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球面贴上黄、蓝、白各种颜色的玻璃马赛克,球面标绘世界轮廓图,其中中国版图十分显眼,海陆分明,球心垂直贯穿直径40厘米长5米的不锈无缝钢管,可仰窥蓝天。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,中有一直径24厘米的不锈钢管,指向天顶,垂直地平面,贯穿地球模型表面,作夏至日正午检验太阳直射用。 
 
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
 
“立竿不见影”的天文现象
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既是一处地理科学体验处,又是一处旅游点,更是为汕头八景之一。这里每年夏至都能看到“立竿不见影”的天文现象。
把太阳光直射在最北面的点连成一条假想线,就叫北回归线。一年之中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点就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。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点左右,有一瞬的时间直射北回归线,可看到阳光从地球仪中间的小孔,映在地面上的圆影。每年也只有一次能看到“立竿不见影”的天文现象。几分钟后时过境迁。自此日光逐渐南迁。地面上将无形的北回归线画为有形。脚跨回归线,则一脚在温带,一脚在亚热带。
 
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
 
建设过程
1983年4月,广东省地理学会联合广东省天文学会、广东省测绘学会,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建议下广州市、封开县和汕头市兴建北回归线地理标志。
1983年5月至1984年3月,广东省地理学会联合省天文、测绘学会组织专家多次赴汕头市实地踏勘,汕头市的北回归线标志塔,由汕头市政府筹建;广东省地理、天文、测绘三学会协助各市、县设计北回归线标志。
1985年10月7日,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动工兴建。
1986年6月20日,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主体工程竣工。
1996年6月22日,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揭幕。同时向公众开放。
 
汕头共有几座
一共有2座,另外一座在汕头南澳岛青澳镇,名字叫“自然之门”。
 
我国现在已建有10座北回归线标志塔,由东向西分别是台湾花莲(2座)、嘉义,广东汕头、封开、从化,广西桂平、武鸣,云南墨江、西畴,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。